郑在绘报 | 立 夏 啦!
初夏已立,万物生长
那心心念念
充满诗情画意的夏天
(相关资料图)
终于来啦!
5月6日2时19分,迎立夏。
在古代,迎接立夏的仪式隆重,是件大事。在今日,喜欢夏天的人,迎接夏天到来的雀跃,也是不会输给夏的热情的。
头顶树荫,耳边蝉鸣,肩侧晚霞,轻着短袖,手捧西瓜,脚踩流光,迎面心动,立夏,是大地四时送给你的祝语:愿此生,如夏花盎然。
立夏,夏季的首个节气。
古书有云:“夏,假也。物至此时皆假大也。”“假”者,“大”也,是说春天出土的小苗都已经直立长大了。
立夏至,余春尽,农作物进入旺生旺长的时段。从此“一夜薰风带暑来”“绿树阴浓夏日长”,头戴草帽,披件家织的白土布小褂,卷着裤管在地里干活,夏天的存在感一下就出来了。
在古人传说中,夏季归祝融管辖。每年此时,天子要到南郊七里之外去祭祀祝融,祈求保佑一夏平安。祝融是火神,前去祭祀的人都要穿朱衣,乘红车,骑赤马。
回到朝廷后,掌管冰政的凌官早已让人打开地窖,取出切成小块的冰,由天子亲自赏给大臣,作为消夏的提前预演。只是,估计这宝贝疙瘩捧不到家,半路上就化成水从指缝里溜掉了。
大片大片的槐花,似乎一个早晨就忙乎着全开了出来,村里村外,一树树白花在风里招摇,老远就闻到醉人的清香。
有小贩从炕坊里盘来毛茸茸的小鹅小鸭,放在那种叠码几层的巨大扁圆竹篮里,用长扁担挑了四乡叫卖。
满地跑跳的小公鸡已经长成半大小子了,身上羽衣一天比一天鲜艳烂漫。
初夏河水暴涨,柳树的半截身子没入水下。几日后水退,树腰干上便长出许多嫩红的茎须,易招芽虫,柳莺有时就飞下来横着身子在那里啄食。
水面上,有大群白鹅和麻鸭,船队一般游过。
夜晚浸透了草木的清凉,月牙儿高挂,星空远茫。蛙鸣仍旧急促而嘹亮,中气十足,蝼蛄还有别的一些不知名的小虫子,也纷纷亮开嗓门:“唧唧吱,唧唧吱——”“唧吱——唧吱——”叫声忽高忽低,时长时短,嘈杂而繁密。被近前脚步声惊扰,青蛙“扑通”“扑通”跃入水中,躲进高高低低的水草丛里。
微风吹过,树影幢幢,细缈的泥腥气和绵绵不绝的庄稼的甜润味,就会飘入鼻孔,进到肺腑里。
农谚“立夏看夏”,此时小麦丰穗,菜籽鼓荚,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。豌豆立了夏,一夜一个杈,摇曳的藤蔓上,开满一簇簇好看的蝶形白花。
立夏后三个月(孟夏、仲夏、季夏)被称为“三夏”,是农事较忙的时候。
棉花地里杂草疯长,来势汹汹,锄头一刻不能歇,“一天不锄草,三天锄不了”。种田就是这样,庄稼捂不住的地,杂草便来抢占,庄稼长得旺,杂草就蔫了势头……真是节气不等人,一刻值千金。
蚕房里的蚕,已是三眠之后,铺满几只大簟子,吃起桑叶一片沙沙声响,像是下雨……河道两旁桑园里,都是打桑叶的人。
水塘边,翠鸟像一个孤独的隐者,常常一动不动,仿佛粘在新荷的箭苞或水边木桩上,缩着脖子静静地盯着水面……往往就在一眨眼的当头,一支宝蓝色的箭矢射入水中,待你定睛去看时,只剩水面荡漾的波纹和兀自晃动的枝头了。
天地始交,万物繁茂。立夏见三鲜,为尝新之俗。三鲜各立门户,苋菜、蚕豆、笋子为“地三鲜”,樱桃、枇杷、梅子为“树三鲜”,河豚、银鱼、鲥鱼为“水三鲜”。
什么样的水照什么样的影子,什么样的土地产什么样美食;梅子和竹笋仰俯皆是,而最朱圆亮润、最有喜相的樱桃,出在南京玄武湖樱洲上。
康熙南巡,江宁织造官曹寅用白瓷大盘盛了献上,此等红宝石一般尤物,皇上实在不忍独享,遂命快马千里加急连夜传送京城。
初夏时一场又一场的雨水,让俗称“水栀子”的栀子树叶腋下结满花苞,像是一枝枝翠绿的短簪,三两日一过,就开成白花花一片,香气浓得能把人浮起来。
旁边的扁豆们,更是蓄足力量,依形就势,盘旋蔓延,不多日就千丝万缕,将整个篱墙变成一片浓绿。
——节选自《节气的呢喃与喊叫》
“你说这一句很有夏天的感觉”
喜欢夏天的人,迎接夏天到来的雀跃,是不会输给夏的热情的。
歌里唱:
窗外的麻雀 在电线杆上多嘴
你说这一句 很有夏天的感觉
于你而言,哪一句很有夏天的感觉呢?
当30℃+的旋律响起——
“池塘边的榕树上/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”
“夏天的风/我永远记得/清清楚楚地说你爱我”
“你知道/当你需要个夏天/我会拼了命努力”
当穿越千年的清凉吹来——
“水晶帘动微风起,满架蔷薇一院香。”
“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。”
“树阴满地日当午,梦觉流莺时一声。”
当炽热的心在街上游荡——
“太阳强烈,水波温柔。”
“玻璃晴朗,橘子辉煌。”
“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”
当刚切开的西瓜、救命的空调、拉仇恨的蚊子、花露水、人字拖、连衣裙、风吹起的白色衬衣、萤火虫、聒噪的蝉鸣、湿透的汗衫、奶奶的风油精、爷爷的蒲扇、吱呀转的老风扇、晒焦的柏油马路、老树葱郁的树荫、午后昏沉的睡意、手碰到冰镇可乐那一瞬的沁凉、酸梅汤、橘子汽水、小店冰棒、暑假作业、军训、露天电影、熙攘夜市、闪电雷鸣骤雨、咫尺星河、入海水花、入水冰块……一一蹿出你的脑海——
夏天,你好,我们已准备就绪。
——《央视新闻》
海报设计 李丹
摄影 李新华 马健